正定古城一日游:在时光里读懂“守护”
日期:2025/8/8    来源单位:广宗站   上传人:李现会   点击数:51      

作为一名高速收费员,每天的工作都在收费站的方寸之间流转——抬手示意、接过通行卡、递还零钱,重复的流程里,藏着对往来司乘的责任。但日子久了,偶尔也会恍惚:这一遍遍抬手、递卡的动作,除了让车辆顺畅通行,还藏着什么?总觉得脚下的这片土地藏着太多故事,就像那些疾驰而过的车辆,每一辆都载着不同的人生。趁着轮休,我和家人踏上去正定古城的路,想在青石板路上,找找藏在重复里的意义。

刚进古城,南城门的斑驳城墙就撞进眼里。藤蔓爬满砖缝,指尖抚过墙砖上深浅不一的凹痕,听说有些是旧时守城士兵巡逻磨出的,有些是风雨浸蚀的印记。站在城门前仰头望,忽然想起收费站的岗亭——同样是“卡关口”,古城墙当年守的是城郭安全,我们如今守的是道路畅通。以前总觉得岗亭太小,小到装不下太多情绪,可此刻望着城墙,忽然懂了:所谓守护,从不在乎场地大小。城墙守着一方人的安稳,我们守着千万人的归途,不过是不同时代里,同一种“让人安心”的责任。

沿着中山路往前走,被“马家鸡”铺前的香气勾了脚。老师傅正给扒鸡淋酱汁,手腕轻转,酱汁沿着鸡皮的纹路渗进去,不多不少;他翻鸡的动作也稳,指尖捏着鸡骨,既不弄破皮,又能让卤汁浸得均匀。站在一旁看了足有十分钟,竟想起早班时同事小毕核对车牌的样子——有次一辆货车车牌沾了泥,他举着湿巾擦了三遍,就怕输错信息耽误司机赶路。以前觉得“认真”是本分,没什么好说的,可看着老师傅眼里的专注,忽然明白:无论是他淋酱汁的分寸,还是我们核车牌的仔细,都是把“小事”当回事的敬畏。我们总说“别出错”,其实哪是怕出错?是怕辜负那声“麻烦了”,怕耽误别人赶路的急。

午后进隆兴寺,听讲解员说大悲阁里的宋代观音像,光是明清时就修过七次。最近一次修缮时,工匠们趴在脚手架上,用软毛刷一点点清佛像衣纹里的尘,连指甲盖大的裂缝都要调了颜料细细补。我站在佛像下仰头,看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佛像的衣袂上,忽然想起上个月暴雨天的岗亭。那天雨打得玻璃噼啪响,我们轮流擦岗亭的观察窗,擦了又被雨打湿,就拿干布攥在手里,见车来就赶紧抹一把——就怕雨雾挡了视线,看不清司机递卡的手。以前只当是“该做的活”,此刻才懂:所谓守护哪是“一次做好”?是佛像要年年扫尘、岁岁补裂,是岗亭要雨天擦窗、雪天除冰,是把“日复一日”过成“始终如一”。

坐在城墙根歇脚时,看穿汉服的姑娘和骑电动车的快递小哥擦肩而过,老人们下棋的“啪啪”声混着檐角风铃响。忽然觉得古城有意思:它守着千年的老物件,却也容得下新日子。这倒和收费站像极了——我们既用智能缴费机快过车,也会给迷路的司机画手写地图;既靠系统记车型,也会留意常来的货车司机:“今天货装得满,慢点开”。以前总觉得“守旧”和“求新”是矛盾的,此刻才恍然:哪是矛盾?是不管用老法子还是新设备,核心都是“让人方便”。就像古城留着老城墙,是留着“根”;容着新模样,是连着“活”,我们守着岗亭,也是既守着规则,也守着人情。

返程时夕阳斜照在古城墙上,红得暖人。回望城门时忽然笑了: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太“小”,小到说出去都怕人觉得平淡。可此刻想起那些封道时递出去的热开水,那些因车故障帮司机推车时的场景,那些深夜里为赶路司机留的一盏岗亭灯,忽然不觉得平淡了。

当回到岗位时,第一辆来车摇下窗,司机笑着递卡:“今天下班早?”我接过卡,抬手示意时,指尖竟比往常沉了些。原来那些重复的动作里,早藏着答案:我们守的哪里是岗亭?是司机后视镜里的家,是货车厢里的生计,是每一个“往前赶”的日子。就像正定古城在时光里站了千年,不是因为城墙多坚固,是因为它始终守着“让人安住”的心意——我们也一样,在岗亭里站好每一班岗,不过是想让每辆车都能带着安心,奔向想去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