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下立秋之后的八月中旬,我们一家三口决定一起去爬泰山。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爬泰山,也只有经历了这次爬山,把平日对“泰山”的想象都摔进了大山真实的陡峭里。
出发前在背包里放了防晒霜、小风扇,遮阳伞,还有三瓶饮料。我们的登山路线是最经典的,以岱庙为起点,全程大约9.5公里,盘道7863个台阶。
起初是带着点朝圣的雀跃的,觉得“五岳之首”大约就是要这样浩浩荡荡。来到山脚下,此时的山风已经褪了暑气,带着松针和石缝里野草的清苦,吹在脸上是凉丝丝的。倒有几片黄透的叶子抢先落下来,打着旋儿铺在台阶角,像给登山人递了张秋天的请柬。
没过多久,腿就开始发沉,汗顺着额角往下淌,滴在石阶上,又被后面人的脚印碾开。背包带勒得肩膀生疼,好几次想停下来放弃,却看见挑山工用竹扁担背着沉重的货物往上挪,他们肩上的扁担压出深深的弧度,一头挑着矿泉水、方便面,一头挑着整箱的啤酒与西瓜。他们没有喊累,只有粗重的喘息混着山风。遇见游客侧身让路,他们会抬眼笑笑,露出被日光晒得黝黑的脸庞,牙齿显得格外白。那笑容里没有怨怼,倒像挑着的不只是货物,还有山的重量,以及日子的踏实。此时我家上高中的姑娘,确实精力旺盛,踩着石阶数“一二三”,看见挑山工就偷偷举起手机拍,又赶紧放下,回头冲我吐舌头:“这些伯伯们好厉害啊,比我书包沉多了!”看到如此辛苦的挑山工还有我家孩子的这番话,我和爱人哪有理由不继续前行呢。于是,我们三人稍作休息,信心满满的继续往上爬。
真正让人豁然开朗的,是爬上南天门的那一刻。山上的风突然变得浩荡,吹得人几乎站不稳,回头往下一看,来时的路已经缩成细细的线。当我们爬到玉皇顶时,云海正漫过远处的峰峦。孩子对我说:“妈妈,以后我陪你爬更多的山。” 小时候是我牵着她往前走,如今,她正学着牵起我的手,一起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。
暮色里,我们往山下走,通过这次亲身体验,让我们明白,向往高处看美景,急不得、也懒不得,得一步一步踩实了,才能体会到“流汗付出后收获舒适”的感觉。泰山的厚重,从来不只在山石,而在于让每个攀上去的人,在汗里、在风里、在抬头低头间,看清自己的“韧”与“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