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我下班回到家,儿子把书往沙发上一扔,带着点委屈又有点愤愤不平:“妈妈,我们也去旅游吧,也带我去见见世面。你看我同学,暑假要么去了海边,要么去了草原,就我天天待在家里。他们聊天说那些景点、那些新鲜事,我一句话也插不上,可没面子了。”他仰着小脸,眼睛里满是对“远方”的向往,还有点被同伴比下去的不甘。我摸了摸他的头,没急着答应或拒绝,只是问:“你觉得,见世面就是去远方旅游吗?”
他愣了愣,大概没料到我会这么问,想了想说:“不然呢?同学都说,去的地方越多,见到的新奇东西就会越多,那才叫见过世面。”“那你觉得,楼下张爷爷算不算见过世面?”我又问。张爷爷种了一辈子菜,退休后在小区角落开辟了一小块菜园,每天侍弄那些黄瓜、番茄、生菜,哪也没去过,却能准确说出每种菜什么时候播种、什么时候结果,知道露水重的早晨不能浇菜,知道哪种虫子藏在叶子背面。儿子想了想,点头:“张爷爷好像什么菜都懂,算吧。”“那他没去远方,怎么也算见过世面?”我笑了,“其实啊,见世面,不是非得走多远的路,花多少钱,去多有名的地方。世面,是世界的另一面——是你没见过的,没经历过的,没感受过的那些东西。”
我拉着他走到窗边,指着不远处的田埂:“你看,那片玉米地,你每天路过,却从没蹲下来看过玉米须怎么从苞叶里钻出来,没听过风吹过玉米叶的声音,没闻过雨后泥土混着青草的味道。明天我们去转一圈,看看玉米是怎么‘长大’的,这就是见世面。”他的眼睛亮了些,好像有点明白。我接着告诉他:“你同学去了海边,见过浪花拍礁石,是见世面;但你若能蹲在院子里,看蚂蚁怎么搬家,看蜗牛怎么背着壳爬过菜叶,也是见世面。去另一个城市,看高楼大厦、车水马龙是见世面;守在我们这小地方,看晨练的老人打太极,看早点摊的阿姨怎么快速包好一个包子,也是见世面。”
“那……见世面不是为了跟别人说的吗?”他还有点犹豫。“当然不是。”我认真地看着他,“如果见世面只是为了在聊天时多些吹嘘的资本,那再美的风景,再新奇的事物,到最后也只会变成几句空洞的话。真正的见世面,是让那些‘没见过的’住进心里——比如知道玉米成长需要耐心,知道蚂蚁搬家藏着团队的智慧,知道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都有不普通的坚持。这些东西,不会让你在同学面前多有面子,却会让你慢慢懂得,世界不止一种样子。有人住高楼,有人守田埂;有人追海浪,有人种庄稼。每种样子都值得看,每种生活都值得尊重。”
那天晚上,儿子没再提旅游的事。第二天一早,他主动拉着我:“妈妈,我们去玉米地看看吧。”蹲在田埂上,他第一次发现玉米叶边缘有细细的锯齿,发现叶片上的露珠会顺着纹路滚成小水珠,发现土里藏着圆滚滚的土豆芽。他指着一只蹦跳的蚂蚱,兴奋地喊:“妈妈你看,它的腿好长!”阳光落在他脸上,那种新奇又专注的神情,比任何“远方”的照片都动人。我知道,他已经开始明白——所谓世面,从来不在别人的描述里,而在自己的眼睛里,心里,和那双愿意触碰世界的手心里。